Contents

[读书] AI 3.0

Contents

“为什么不问问 chatgpt 呢?”

最近的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被 chatgpt 刷屏了。看到一些自媒体的夸大宣传后,我很惊慌。莫非在我每天打工搞钱的这段日子里,AI 真的像电影中那样有了革命性的进展?问过一些同学,自己又查了相关资料,这才长舒一口气,原来还是上学时候熟知的那个参数超多的 GPT 模型。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本质上还是「暴力美学」,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读大学时,我完全是从另一个维度(生物学和心理学)切入,认识了人工智能。创建人工智能的直接思路,自然是弄清人类智能的工作原理,并模仿去实现它。然而,仅关于意识和心智就有太多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了太多的学科。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懂自己时,以联结主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在一些特定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维持了近些年 AI 话题的热度,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也都转向了各种「XX学习」。

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GPT-4 问世了,拥有了比上一代模型更多的参数,能力更加强大了。从测试结果上看,GPT-4 仿佛拥有了理解能力,不过从底层方法看,这种大语言模型(LLM)还是没挣脱数理统计的束缚,还算不上通用人工智能。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是否真的需要 AI 有和人类相同的理解能力?如果这种「暴力美学」的极限能够逼近人类的理解能力,在一些任务场景下能平分秋色,用什么方式实现我觉得并不重要。

人类自己的心智问题尚未完全理解,想创造出与之媲美的产物自然更加困难。在涉及到是否要广泛应用时,AI 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了人们担忧的问题。相比技术而言,人类自己恐怕才是最复杂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性本身。AI 会有对抗样本,人性也面临各种弱点;AI 会被攻击,人性也会被利用。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人,也无法解释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但人类社会却能运转至今。希望人类早日找到驾驭 AI 的方法。

至于书中描述的,创造有常识和理解能力(或许还会有思考能力)的 AGI,我觉得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就像《守望者》中的曼哈顿博士,出于对生命形式本身的喜爱和敬畏,最后也想着去创造一些生命。理工科出身的同学应该都能体会到,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按预期工作时的那种快乐。

把这本书当作科普读物来看,真是充满了乐趣,书中第五部分的讨论非常精彩,多学科交叉,启发思考。幻想着自己如果重返科研战场,肯定能保持这样的好奇心和热情大干一场。但是亲身经历告诉我,一旦把科研当作工作来做,也会充斥着不少琐碎无趣的事情。几年前盯着论文里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一脸茫然,等着 GPU 一轮一轮训练模型的痛苦过往还记忆犹新。

过去,自己把科研看的太神圣了,认为这可是扩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情。现在慢慢能接受,真正能做出伟大贡献,出现在书本里被人传颂的人少之又少。科研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只是一份职业,需要从经费中维持生计。

引用推荐序中的一段话:

实际上,我认为,对这类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讨论应是哲学家或有闲阶级培养智能科学素质的脑力练习,专业人员更应关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合法、合规、合理与合情问题。

我认为可以再补充一个层次:普通人则要关心,长期 AI 是否会取代自己的工作;短期我们能否借助 AI 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像十年前,电脑没有替代人类,但是会使用电脑的人替代了那些不会的。AI 在各方面超越人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想着去和 AI 一较高下,和 AI 比下棋,就像和汽车比赛跑。也不用盯着 AI 各种不完美的地方,AI 迭代进步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借助 AI,成为 AI 的主人,帮我们完成更多的事情就好了。

./weread_image_12761617799302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