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读到作者的故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如果不算上我,记忆里家中三代人都生活在家乡的那个小地方,承载了我整个童年回忆的地方。
我因为读书,一年待在家的时间几乎不超过两个月(不过今年因为疫情,在家待了有半年时间)。高中是在市里念的,学习任务紧张,因为离家也挺远,自然选择了住校。大学考到了另外一个省,不过大学的生活相对自由,因为寒暑假的原因,反而有了更多待在家里的时间。后来保研成功,又去了一个新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节奏飞快的城市,待在家里的时间又少得可怜。家乡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了,因为位置特殊,上面几番政策下来,原来的小农村早已变了模样。
确实如书中描述的那样,离开家之前,并不会去思考家庭的运作方式以及家中发生的一切,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是因为离家之前的年龄尚小,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的判断。家里人虽不像书中的父亲,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但是对于某些事情,他们也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而且对自己这套说辞的正确性异常自信。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他们就做出来大胆的判断:病毒就是美国研究所里制造的,为的就是要搞垮中国的经济……还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然而我不知道它们和这次疫情有什么联系。还有老一辈的不知道怎样被植入的一些观点:一定要当官才有出路,老百姓永远是最底层、最可怜的。反而我在读书路上遇见的一些人,它们碰到不懂的事情,则更愿意听听别人怎么说,一般不会张口就来。
读书和教育至少在两方面影响和改变了我。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我有机会离开家乡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接触了有不同背景和故事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多样性。如果继续留在老家的小地方,我大概率会重复父母那辈人的生活和思想,活在自己认为的那个小世界中。二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不断思考,让我逐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持有父母那辈的「宿命论」,而是觉得人是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做得更好。
老实说,离开家后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的。在闲暇的时候,我也经常回忆起中学时代在家的生活场景。亲戚朋友都住在附近;自己家里也有菜地,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消费也不高,一个月花不了很多钱也能过得很开心。物质上的落后可能因为上一级的一纸政策就可以迅速改变,但思想上的偏执一旦形成,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摆脱。
我比作者要幸运许多,家庭给我留下的回忆大多是美好的。虽然家中经济不好,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都享受到了。一直到大学前,我都没像模像样地读过什么书,大学期间,我发现读书似乎永远不晚,跑去图书馆里借书的那段日子成了我回忆里最自由的时光。现在读书更便利了,我也一直在坚持这项儿时对我来说异常奢侈的事情。
作者似乎并没有能力去改变他的家庭,只是成功地从中逃离了出去,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我也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人带离那个地方,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总有一代人背井离乡,去外面闯荡一番。为自己,也为家人;为现实,也为理想。